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务公开 > 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基础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基础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2014年02月05日 00:00:00 访问量:2810

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基础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闽教办基〔2014〕3号

各设区市教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福州一中、师大附中、福州实小、师大附小: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决定和全省教育年度工作部署,经研究,我厅制订了《2014年基础教育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4年1月28日

  

2014年基础教育工作要点

  

    2014年,全省基础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决定,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推动基础教育更高水平的发展。

  一、深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改革

  1.扩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覆盖面。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2014年重点领域改革项目“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贯彻国家有关部门意见,研究制订全省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方案,指导各地以县为单位,立足“保基本、兜网底”,确定每所薄弱学校(教学点)达标的时间表、路线图,着力推动区域和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全省90%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水平,40%左右的县(市、区)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标准。配合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法制办等有关部门推进《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颁布。

  2.妥善解决城区和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逐市逐县调研分析城区义务教育学位缺口情况,制定工作措施,对城镇化进程中城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根据区域内学生的流动、人口出生和学龄儿童变化趋势,提前谋划好入学工作。科学规划学校布局,预留教育用地,通过改扩建老城区学校、在流动人口集聚地方新建学校、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学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探索向依法举办并确保质量的民办学校购买公共服务、加强设区市域内统筹等方式,着力解决新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超大班额所需学位问题,有效缓解中心城区的入学压力。

  3.加强对23个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和财力相对困难县扶持力度。全面落实省政府教育专题会议精神,指导23县及5个财力相对困难县用好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发挥对口帮扶的经济较发达县(市、区)对23县的支持和引领作用,在设备、师资培训、教育教学指导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予以支持,缩小与发达县(市、区)的差距。公办园新建、改扩建等项目以及幼儿园设施设备补助款项向23县倾斜,对低收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补助按全省该项标准的2倍给予补助。

  4.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中小学“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实施集团化办学、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多形式对口帮扶等,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效益。支持普通高中学校加强与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教育专业组织合作,开展委托管理实验,提升学校管理专业化水平。总结推广学前教育片区管理经验,推行名园带新园、强园扶弱园的管理模式,整体提升保教质量和水平,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

  5.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就学。指导各地落实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两个为主”政策和电脑派位入学实施办法,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和升学机会的公平公正。贯彻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工作意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优先改善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的交通需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完善家校联系制度等,落实留守儿童“照顾有人、亲情有爱、学业有教、安全有保、活动有地”要求。

  二、深化基础教育管理机制改革

  1.深化义务教育城区“小片区管理”改革。总结完善城区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模式,引导各地在“资源共享、师资互派、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等方面探索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机制,切实推动片区内学校之间校长、教师合理交流,落实捆绑考核机制,全面提升片区内学校管理、教师培训、课堂改革和质量考核等工作水平。

  2.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试点面。总结首批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试点工作经验,推广“职责授权、资源统调、多元扶持、分年评估”的委托管理机制,扩大试点范围,今年每个设区市至少再增加2~3个试点工作县(市、区),强化城区优质学校在落实委托管理义务和责任的考核制度,着力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3.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加强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日常应用管理,严格落实“一人一籍、籍随人走”原则,及时通过全国学籍系统完成学生的学籍信息更新和省内转学、跨省转学等各类学籍变动。

  4.完善教育质量监测机制。继续推进实施国家和省级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以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引领学校正确的办学导向,推动中小学校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发布上一年度的质量监测报告,用好监测数据,抓好工作整改,服务教育决策。

  5.加强教材教辅规范管理。规范教学用书目录管理,组织好免费教科书发放、调剂和循环使用工作,确保“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完善进校教辅材料评议、征订和使用管理机制,加强对各地教辅选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组织开发教辅材料征订网络管理平台,规范学校征订工作,落实学生自愿购买和学校无偿代购服务工作。

  三、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1.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坚持育人为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英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师资和教学仪器设备配备,强化义务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督查,推动各地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和技术装备工作,以应用为导向,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优秀案例、优秀论文和优秀自制教具评选等活动,研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指导意见。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总结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深化“先学后教”、“高效课堂”、“减负提质”、“有效作业”、“分层递进”等教学模式改革,努力形成更大范围、更加鲜明的区域性教改特色。深化改革教研机制改革,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网络教研的有效方式,充分整合教师、教研员、专家学者的力量,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3.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贯彻教育部小学减负相关规定,着力在零起点教学、规范作业量、保障体锻时间、严禁违规补课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加强督查,构建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机制和通报机制,将学生课业负担情况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挂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四、深化基础教育考试招生改革

  1.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各地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的施教区范围,坚持小学就近入学,完善小升初政策,实行小学升初中对口直升或片区内电脑派位入学,全面落实阳光招生制度,规范特长生招生,严禁设重点学校、重点班,严禁公民办学校以考试方试选拔学生,有效遏制义务教育违规“择校”现象。

  2.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研究,密切跟踪国家考试招生改革动向,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和高考改革方案要求,研制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方案,努力形成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有利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中学校特色办学、因材施教;有利于高校综合评价、科学选拔适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要求学生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五、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1.加强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推进中小学宽带接入和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2014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县(市、区)实现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全覆盖,其他县(市、区)的覆盖率达85%以上,全省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全覆盖。

  2.建设分级分类的优质教育资源。统筹使用好现有各类优质资源和国家免费提供的资源,通过自主开发、征集、购买等多种方式,重点建设我省短缺资源和特色资源,逐步建设完善符合新课标要求与新版教材相配套的数字资源,为农村教学点、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分别提供适用、实用、好用的优质教育资源。

  3. 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组织指导农村教学点用好视频接收播放设备、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质量。加强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指导和督查,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适时举办信息化教学现场观摩活动,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积极探索“慕课”形式的微课堂建设,举办第二届全省微课堂评选活动。

  4.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的传送力度。建设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实现资源检索与推送、课程共建与共享等功能,逐步建立跨区域、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名师课堂”和“专递课堂”建设,将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传递到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六、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全省适龄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5%以上。落实省级100所公办园建设项目,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实施薄弱幼儿园改造工程,通过资金和政策倾斜,改善薄弱幼儿园办园条件。深化幼儿园片区管理农村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偏远地区有效增加幼儿接受基本学前教育机会的新模式,在有需求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增设支教点、增派志愿者。落实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对城乡办园规范、收费合理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支持,引导民办园提供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深入推进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发挥实验区和基地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保教质量。

  2.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动高中阶段普职协调发展,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支持和鼓励普通高中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建设多样化课程为载体,充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启动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修订达标高中评估标准,鼓励和支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积极创建省级达标高中,鼓励民办学校争创省级达标高中。

  3.提高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落实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高普及水平,加强条件保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力争15所特教学校通过省级评估。落实67所特教学校教学康复设备的配备和36个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鼓励和支持市、县两级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做好适龄残疾儿童组织入学工作,针对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残疾状况和教育需求,多种形式逐一安排其接受义务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招生类别。推动特教学校创设条件开设学前班,指导特教学校办好职业教育,扩大高中阶段规模。各县(市、区)要统筹安排特教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等服务。总结和推广自闭症、低视力教育等试点工作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研制特教学校(班)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意见,促进内涵发展。探索依托条件较好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省级特教师资培训基地,加强对特教学校教学和康复设备使用和管理培训,提高学校实施医教结合能力。

  4.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组织实施2014年民族教育提升工程,扶持一批民族中小学加强图书、教学实验仪器等设备配备,提高民族地区和民族中小学办学标准化水平。加强内地西藏、新疆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内地民族班安全稳定。加强内地民族班教师培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学制调整后西藏班教育教学的有效模式,提高内地民族班教育教学质量。

  5.抓好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加强学校科普教育阵地和设施建设,推动中小学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提升省级科技教育基地学校建设水平。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有兴趣、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参加五个学科奥赛,发现和培养一批学有专长的优秀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科技竞赛活动的管理,确保竞赛活动的公平、公正。

  6.巩固提高扫盲工作成果。继续开展扫盲工作,并做好扫盲后巩固提高工作,增加脱盲人员运用文字交流和沟通的机会,避免文盲人口反弹,将成人文盲率控制在6%以下、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

编辑:教育网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福建省安溪茶业职业技术学校 版权所有 咨询QQ:382541681
联系地址:福建省安溪县虎邱镇学村路2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闽ICP备19021082号-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