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级文件 >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2年02月17日 11:08:33 来源:福建省教育厅 访问量:20101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闽委教育〔2022〕1号

各设区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省直有关单位,各高等学校,省属中职学校、中小学: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已经省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2022年1月17日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全面落实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具备与年龄相适应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有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二、构建科学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规范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形成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对学生每周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安全和法规等方面开设专题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开设实践体验性劳动教育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也应结合实际,对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作出规定。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课程要有重点地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教育,专业课结合知识技能教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强化劳动锻炼和品质培养,提升创新创造和就业创业能力。 

  明确学段要求。小学要注重基本劳动习惯养成,低年级要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懂得人人都要劳动;中高年级要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让学生适当开展职业训练,参加创新实践,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专业特点,注重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参与专业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等活动,增强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运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加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教育行政部门要以丰富劳动内容、规范劳动实践过程、提高劳动素养为着眼点,明确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体现“一纲多本”,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多样化需求。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可组织编写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读本,由编写院校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审查。鼓励学校、学术团体、专业机构等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组织研发展示劳动过程、劳动安全要求的资源,形成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建设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包,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努力形成“一校一特色”。 

  三、构建多样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体系 

  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当好孩子劳动教育的“第一任教师”,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家庭要培育优良家风,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支持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并且建立劳动清单。 

  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注重开展探究式、项目化、综合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农民丰收节等开展劳动主题教育,举办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展示交流和社团劳动活动,开展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等集体劳动。以集体劳动为主,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 

  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协调有关劳动教育资源,支持学校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工厂、服务场所等,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新型服务性劳动。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学校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开展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和实践教育。 

  四、构建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体系 

  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力量配备。建立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统筹学校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等师资配备,原则上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发挥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优势,指导和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建立劳动教育教师特聘制度,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聘请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和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建立健全符合劳动教育师资特点的评价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 

  强化劳动教育教师培训培养。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增强全体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加强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设立中小学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培育一批劳动教育骨干团队。加强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双师型”劳动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探索培养劳动教育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五、构建系统化劳动教育评价督导体系 

  (一)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学校和有关单位要客观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情况,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客观真实。研究建立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衡量学生劳动素养,以此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学校招生自主测试环节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评价。 

  (二)建立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将学生劳动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报告。教育督导部门负责对各地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高等学校分类评价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六、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丰富劳动实践场所。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重点建设若干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安全便捷的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场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学校要充分利用教室操场、食堂宿舍、环境绿化等资源,建设校内劳动实践场所,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 

  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地要加大对劳动教育的投入保障,统筹上级补助资金和地方财力,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学校要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 

  健全安全控机制。各地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校方责任险和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险等相关保险。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依据学生身心发育情况,适度安排劳动强度、时长,合理设计劳动任务及场所设施,科学评估劳动实践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七、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劳动教育工作,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学校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作为劳动教育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本校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要明确主管校领导,设置机构或明确相关部门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 

  ()加强协同配合。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负责劳动教育工作的内设机构,并加强人员配备,确保劳动教育的组织开展。农业农村、国资、工信、文旅、体育等部门要推动所属企事业单位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和服务。妇联等单位要指导和推动家庭开展好劳动教育。精神文明、民政、工会、共青团等单位以及各类社会组织要支持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其他有关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为劳动教育提供支撑保障。 

  加强氛围营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正确的劳动观念,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遴选建设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选一批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和特色项目等,大力宣传推广劳动教育的好做法好经验。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推出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和融媒体产品,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编辑:axcx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福建省安溪茶业职业技术学校 版权所有 咨询QQ:382541681
联系地址:福建省安溪县虎邱镇学村路2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闽ICP备19021082号-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